编者按
承浩浩世界潮流佛罗伦萨新援表现抢眼,助球队胜利,秉经济匡时之志佛罗伦萨新援表现抢眼,助球队胜利,畴昔郭公秉文佛罗伦萨新援表现抢眼,助球队胜利,筚路蓝缕,草创现代商科教育,一九一七年于斯,已世纪传承,薪火百年。百年上财,为国富强,播志士才俊于天下,频铸辉煌华章。
巍巍学府,时为海内仅见国立商学院;峨峨之胜,洵比名山壇席。虽国事唯艰,办学坎坷,然弦歌不辍。新中国立,百废俱兴,院系调整,名宿萃集,孙公冶方,筹措校治,在昔黉门,焕然一新。
岁月沧桑,激扬前行,无改初衷,不负使命。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虔忆恩师,铸我毓秀荣光。传百代千秋,谱世纪华章。
杨荫溥(Stonelake Y. P. Young,1898—1966),字石湖,江苏无锡人,我国著名金融学家。1927-1931年任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副教授、教授;1951-1966年任上海财经学院教授。专长金融学,著有《中国金融论》、《中国交易所论》等,对中国金融学科的发展做出佛罗伦萨新援表现抢眼,助球队胜利了卓越的贡献。
一、求学之路漫漫,古今中外兼通
1898年3月18日,杨荫溥出生于无锡县留芳声巷的“石库门杨家”,杨家是著名的书香门第,杨荫溥的弟弟杨荫浏是著名的音乐家,杨绛的父亲杨荫杭也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大法官。杨荫溥的父亲杨锺琳曾执教于无锡东林官学,并先后助办浙江海宁海塘工程、山东龙口商埠,委办黄、龙二口的税务,后又在吉林省财政厅和南昌烟酒公卖局任职,协办皖江盐务。杨荫溥一生受父亲影响,积极参与并研究经济金融事务,成为桃李满天下的著名金融学家。
由于杨荫溥出身旧世家,家教甚严,杨父中年之后在家中养病,早晚亲自督导杨荫溥读书,为他打下了良好的国学基础。杨荫溥六岁就在家读《大学》、《中庸》、《论语》,除读原文外还读朱注。七岁起入私塾读书,饱读《孟子》、《尚书》、《礼记》、《周礼》、《左传》、《古文观止》等百余册,其中如顾祖禹的《读史方舆记要》、《陆宣公奏议》、王荆公及陈龙川《万言书》等,均非当时一般私塾常读之书。自九岁起,杨父令其阅读课外小说,如《东周列国志》、《三国演义》、《阅微草堂笔记》、《虞初志》等,并且要反复阅读好几遍。当十三岁离开私塾时,《纲鉴易知录》已经读完,因此杨荫溥的国学功底十分深厚,尤其在史论方面,常有过人的见解。
杨荫溥墨笔长跋《神童诗》
杨荫溥十四岁转入无锡县第二高小上学,小学毕业后,拟投考无锡江苏省立第三师范学校,经小学教师力劝,改投南洋公学中院(即上海交通大学附中前身),一试中选。该校每年举行一次国文大会,全体中学和大学学生不分年级高低集中会考。1915年秋,适杨荫溥在中院二年级,以《说水》篇获全校总冠军,评语为“一清如水,光可鉴人,此德器也”。
1918年7月,杨荫溥越升两级考进北京清华大学高等科三年级,在校读书期间,助编《清华学报》及《清华周刊》,空余亦创作小说。1920年7月杨荫溥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因学业优秀,由学校资送留美,就读于美国威斯康星州阿伯尔顿的劳伦斯学院(Lawrence College)经济系,着重研究经济理论和银行学。1921年夏他从该学院毕业,获学士学位,并进入美国西北大学研究生院,专攻银行学,1923年7月获该院商硕士学位,论文题目为《上海金融市场之研究》。同年8月进入美国芝加哥大陆商业信托储蓄银行实习,历时两年许。同时还在西北大学芝加哥城区夜校选读偏重实际之课程,以资进修。直至1925年8月启程回国,在校的读书生活才告完全结束。杨荫溥从接受中国传统教育到赴美完成学业,前后历时计二十三年半。
杨荫溥为《清华周刊》写的小说
1918年第146期
杨荫溥先生读书期间,父亲多病赋闲,家庭经济拮据,他读书所需学费,往往要向亲友告贷。在南洋大学中院读书时,外出总是半乘电车、半恃徒步,以节省用度。入读清华大学后,学费用度部分靠叔父接济,部分仍需借款。出国留学也全靠学校资助。回国后,刚刚工作头7年,收入还需分期偿还欠款,直至33岁后,收支才始能相抵。
二、报效祖国情深,学术实践双栖
1925年9月杨荫溥从美国回国后,先任天津直隶省长公署英文秘书,1926年9月受聘上海光华大学商学院教授,1927年秋转入中央大学商学院(即国立上海商学院之前身),为专任教授,兼工商管理系主任。1928年春兼教务主任,1930年春起代理院长一年整。在此期间杨荫溥出版了《中国金融论》(1930.2)、《中国交易所论》(1930.10)、《中国金融研究》(1931.2)等数种著作,短短几年,已经成为当时与国内其他几位著名经济学家齐名的、展露光芒的青年经济学家了。
《申报》1930年2月25日刊登杨荫溥代理国立中央大学商学院院长
1931年4月,杨荫溥改受浙江兴业银行聘,结束了第一阶段共五年的大学讲学生活。杨荫溥在浙江兴业银行到任后,为该行筹建南京分行并在开业后任南京分行经理,历时两年半时间。1934年2月调任总行总务处长,兼调查研究处主任和总行储蓄部经理年余。1936年10月受当时外交部推荐,被任命为驻瑞士日内瓦国际联盟“中国国联代表团”经济专员。杨先生第一次服务于金融界的生活暂告一段落,在此五年半期间,对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中国政府的重要金融兴革,如废两改元、推进新货币政策、发行统一公债等;上海银行业本身重要策进,如组织联合准备会、成立票据交易所、合组中国征信所、筹设银行票据承兑所、创设银行学会等,或则详悉进行实况,或得襄助计划及参加工作。而对于教学及研究著述方面仍然能够维持最低限度的联系,在此期间计出版著作有:《上海金融组织概要》(1933.9)、《各国币制》(1934.2)、《经济新闻阅读法》(1936.8)等数种。自1935年1月起又主编上海《新闻报》之“经济常识”专栏,逐日刊登几近两年。
“美国白银政策对中国之影响”
《申报月刊》,第3卷第9号(1934年9月)
1936年11月16日杨荫溥抵达日内瓦,留欧4年中,以经济专员身份遍访英、法、德、意、比、奥、捷、匈、苏等国,出席过“国联”大会、国际劳工大会以及1937年11月在布鲁塞尔召开的“九国会谈”等诸多国际会议。深感中国非赖自力更生才能够在国际上图以生存和立足之地,加之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益觉应集中力量为国为民尽自己的天职,民族意识逐渐加深,对于中华民族和灾难深重的祖国益加热爱,这就是杨荫溥在以后的历史性关键时刻,所表现出的爱国热忱的思想基础。杨先生在留欧的四年多时间里,足迹遍及欧洲十余国,直至国联解散。
杨荫溥手稿
《参加一九三七年比京九国公约会议的回溯》
1941年1月中旬杨荫溥先生从瑞士动身回国,并于2月5日抵达重庆。上级曾经推荐他到蒋介石的侍从室去工作,这在当时是一种常人在政治上所难以得到的辉煌和荣耀,也是官运亨通的一个标志性职务,但是却被杨先生婉拒,而选择了政治地位低得多的邮政储金汇业局首席秘书和经济研究部主任兼总务处长的职务。可以设想,在中国的任何历史时期拒绝为国家最高领导人直接服务所承担的风险并非常人所能够承受的。自此杨先生第二次服务于金融界。1942年6月兼任四联总处秘书,9月兼任该处所设银行人员训练所教育长,并负责训练所筹建工作,于1943年初筹建完成,2月8日正式开学。在重庆期间还在重庆大学商学院任教授。
杨荫溥先生手札
1945年抗战胜利后,杨荫溥先生回到了上海,时任“江浙皖敌伪产业处理局”秘书长,计四个月左右。1946年转任中央信托局储蓄部经理,1947年又转任上海证券交易所协理兼业务处经理。1946年经董必武批准、由经济学家许涤新在上海创建“上海现代经济通讯社”,属中共地下党企业之一,该社出版的日刊《现代经济通讯》杂志,社里邀请了一批专家和民主人士主持工作。杨荫溥先生受聘兼任该社社长,并组成强有力的业务领导班子,更由于他们领导有方、应付得当,使现代经济通讯社能在上海长达三年多的白色恐怖肆虐时期“暗渡陈仓”、艰苦奋斗,坚持到1949年解放。在此期间杨先生还先后在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商学院、上海光华大学、立信会计学校等院校任教授。
民国31年四联总处秘书杨荫溥钤印本票
1949年之后,杨荫溥先生是上海交通大学财务管理系的系主任,并于1950年8月起担任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同月,马寅初、许涤新为正副理事长的“中国新经济学研究会上海分会”成立,杨荫溥先生接受马寅初邀请,担任该会理事。1951年8月随交通大学财务管理系并入上海财政经济学院,任教授、会计系主任。与此同时,他作为上海高教界代表,担任华东区财政经济委员会委员。杨荫溥先生1950年2月加入中国民主建国会,任上海市民主建国会常委、上海市政协委员。1958年初,上海财经学院被改组为上海社会科学院,杨荫溥先生被安排到了上海经济研究所任研究员,1960年上海财经学院重建,他又调回任财政金融系教授,直至于1966年去世。
杨荫溥先生护照
三、培育英才笃志,著书立说传世
杨荫溥先生是近代上海金融界和经济理论界中著述较多的一位学者,他一生无论身在国内国外,无论工作如何变动,都坚持从事金融问题研究。1927年期,杨荫溥先生在上海国立商学院讲授《金融市场学》,因教材缺乏,他通过多种渠道搜集各种相关资料,以科学方法整理成章,作为讲义。为结合西方主流经济理论分析中国金融市场,杨荫溥先生拟撰写一部系统研究中国金融市场运行情况的专著,在该教学讲义的基础上,杨荫溥先生历时5年,4易其稿,“始则零编断简罗掘俱穷而患其材料之缺乏,继则积年累月材料渐丰而患其材料之淆杂,终则去其芜陋存其精华而患其材料之不可恃”。1930年2月,《中国金融论》终于出版面世,填补了国内有关金融变动情况的研究空白。
杨荫溥在中央大学商学院任教期间的专著
1930年10月,杨荫溥先生又出版了中国第一部关于中国交易所的学术专著《中国交易所论》。该书系统论述了交易所的基本理论问题,揭示了交易所这类特殊经济组织的含义和作用。提出了“交易所实为金融商业上之一种分配机械,有此机械,而生产与消费得以衔接,企业与投资因以相连”的学术观点。他在书中还对中国交易所初创时期的种种弊端作了全面分析,提出了除弊的对策建议。在书中还具体评价了中国交易所产生的历史,以及各类交易所的组织、监督与交易的业务。书后并附有中国历次公布之交易所法规条例及各地交易所公司章程、营业细则等。
1931年,商务印书馆收集了杨荫溥先生针对30年代中国金融危机日益加深的社会经济背景发表的一批经济和金融论文,编辑出版为《中国金融研究》一书,该书是杨荫溥先生研究金融理论问题的代表作。在该书中,他着重对中国金融业面临的困境以及中国银行制度存在的弊端等问题作了剖析,并从货币政策、国际收支、财政制度、金融市场等方面进行了理论探讨,对当时急需解决的一些问题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1933年,他在由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上海金融组织概要》一书中,对上海金融市场的各类金融机构作了全面系统的论述,并在金融学术界中第一次对1925年各类金融机构的资力作了估计,为研究上海金融组织,尤其是研究中外银行机构在金融市场上的地位,提供了分析数据。
1934年,杨荫溥出版《各国币制》一书,对国外各种货币制度加以系统阐述和比较分析。以此为基础,他形成了自己关于货币制度的独特见解。在中国学术界关于中国应采取银本位还是金本位的重大争论中,他独树一帜地提出中国应采取纸币本位的主张,展示了其远见卓识和创新精神。他说,在各国均已采行金本位的情况下,中国的银本位是无法长久维持的,“故吾国一日不脱离银本位,吾国即一日不能避免币制上之‘孤立’、之‘被支配’、之‘与人冲突’”。废除银本位制以后,中国应取什么币制呢佛罗伦萨新援表现抢眼,助球队胜利?杨荫溥主张中国在“银潮下应取之纸币政策”,这里所说的纸币政策指以白银为准备的不兑现纸币制度。他写道:“实行纸币停兑,始能统制国际贸易,实行统制国际贸易,始能减少贸易入超;确能减少贸易入超,始能仍保存银为我有”。在币制形式上,“纸币停止兑现,在吾国即为停止银本位。此后无论对内对外,即一律以此不兑换纸币为交易上唯一之媒介物”。实行这种政策会不会导致通货膨胀呢?他认为二者之间并无必然联系,关键之处是控制纸币数量,“准备增加,纸币始能增加;所发纸币,虽经停兑,而纸币兑现之能力,依然未减”。这种主张放弃金属货币的观点,非常罕见,与业界和学界的主流观点完全不同,几近异端,现在看来,恰恰充分体现了杨荫溥先生坚持独立思想和不断创新的精神。
杨荫溥先生专长金融学,精通英、法两国语言,除著书立说从事金融研究外,他也是一位杰出的金融教育家,20年代下半期以后,他先后在多所高校开设《经济学原理》、《工商组织及管理》、《金融市场学》、《公司理财学》、《证券及物品交易所》、《中外交易所》、《国外汇兑》、《银行实务》、《政治经济学》等课程十余门,培养了一大批经济、金融学者。杨荫溥先生的教学方式注重联系实际,经常在课堂上组织同学讨论实际金融问题。例如1950年他组织同学讨论当时国家收支情况的结果,还在《大公报》上得以发表。此外,杨荫溥还注重向社会民主普及经济金融知识,1935年至1936年,由他主编的《经济常识》在《新闻报》上连载以后,由上海经济书局汇集成书,也颇受社会各界的欢迎。1948年起,他担任《金融日报》社长,兼任《现代经济通讯》社长,推动了金融知识在民间的传播。1953年1月5日至20日,上海市税务局和市工商联联合组织“修正税制讲座”,由市工商联副主席荣毅仁等主持,邀请杨荫溥先生主讲有关修正税制的问题,因要求参加听讲的人员太多,除了在现场听讲外,还通过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向全市工商业人士进行转播。
杨荫溥先生在担任浙江兴业银行总务处长时,兼管全行人事;担任邮政储金汇业局总务处长时,也兼管全行人事,亲自负责招考并训练新进人员四百名;担任“四联总处”秘书时,又兼任该处所设“银行人员训练所”教育长,对于金融人才的亟需与培养,有切身的体会。他指出,中国金融人才的不足有四端:金融领袖缺乏国家民族意识;高级管理人员业务经验匮乏、不了解实际;基层工作人员侧重实务而忽略理性思考;整体金融从业人员精于计算而不顾全大局。杨荫溥先生指出的问题,今天看来,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杨荫溥为光华大学谱写的校歌
杨荫溥先生多次担任高等学校商科院系的创系主任,包括光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国立商学院、上海财经学院等,为中国金融学科的创办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成为上海财经大学金融学科的重要奠基人。他出身贫寒,努力奋斗,刻苦钻研,服务社会。他在自述中曾说道“以操守不苟,为一生律己之信条;以宅心为公,为一生处事之信条;以不断研究,为一生进修之信条;以发展所长,为一生服务之信条”。
杨荫溥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的金融学家;一位孜孜以求、不断创新的杰出学者;一位筚路蓝缕、不畏艰难的创业者;一位注重理论结合实际、桃李满天下的教育家。在中国灾难深重的转折关键时刻,杨先生总是义无反顾的投入祖国的怀抱,所以杨先生更是一位赤诚的爱国者。
部分资料来源:
杨铧,经济学家杨荫溥教授传略(未发表)。
杨荫溥:《四十六自述》(四联总处内部资料)。
杨荫溥:“人生付不清的学费”,《长城》,1935年第2卷第1期。
感谢上海财经大学档案馆和图书馆在本文写作过程中的大力支持
(版权归金融学院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xx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xxx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